网站地图 服务指南 校长信箱

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系列报道之七:皖西学院依托特色资源,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发布时间:2010-01-05 来源:安徽教育网

皖西学院是人文历史悠久经济欠发达的皖西革命老区——六安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在高等教育共享资源缺乏和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确立了以“具有皖西地方特色的革命传统与文化传统教育”为主线,校内典型宣传、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八个计划”为依托的学生思政教育总体思路,并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图片4

深度挖掘利用特色教育资源,实施“三步走”战略

皖西地区地理位置独特,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悠久的皋陶文化、古淮上文化、楚文化孕育了众多文化成果。皖西还是鄂豫皖苏区核心区域,这里走出了108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将军,回荡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鼓声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建成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淠史杭水利枢纽工程。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是该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特色教育资源。为此,该校采取“掌握资源、优化资源、提升资源魅力”三步走战略。

图片4

掌握资源。该校在全面了解皖西地区文化与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制定了“开展具有皖西特色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施方案,与金寨县委、舒城县委、寿县县委宣传部、霍山县委宣传部、霍邱县委宣传部、叶集改革实验区委宣传部、金安区委宣传部、裕安区委宣传部签订共建协议,建立了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立夏节起义旧址、红军32师建军地旧址、刘淠西故居、佛子岭水电站、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未名四杰”故居、龙河口水电站、独山革命暴动旧址群、无产阶级军事家许继慎烈士陵园、皖西博物馆、寿县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小甸镇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遗址、苏家埠战役旧址、古大邺陂遗址和皖西学院创办人、原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蕴山故居等十八个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并将其纳入学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格局中。

优化资源。皖西地区历史人文资源历史悠久、多种文化并举,红色文化也是经典丰沛,面对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学生难以全面把握和理解,也不便于开展教育,学校组织人员从现代视角以及当下青年学生对文化需求入手,对皖西地方文化与红色文化进行梳理、提炼,去繁存精,形成体系,并在校内建立“皖西文化展”与“皖西地区革命传统与教育展”两个校内展馆。

提升资源魅力。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让青年学生乐于知晓和融入其中,就要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此学校通过科研立项的形式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到地方文化的研究中,增强吸引力,促成教育内容的内化。除此而外,学校成立了皖西文化研究所,专门从事地方经典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深化特色资源教育作用,抓好“三结合”

建好资源是基础,用好资源是关键,发挥效果是目标。该院通过对地方资源的“掌握、优化和提升”三步走策略的实施,切实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实现了手段的突破,在用好资源,强化效果方面,该校做好了“三结合”。

图片4

与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相结合。该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皖西红色文化;坚持质量立校、服务地方、面向基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把学校建设成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多科性本科院校”,办学特色是 “弘扬皖西红色文化,化优秀地方文化为教育资源”,将继承弘扬地方资源写入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中,从全局上对特色资源教育进行规划与要求,提升了教育层次,增加了此类教育的执行力度,增强了各教学单位和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特色资源教育的自觉度与重视程度,注重将优秀地方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目前,已初步形成皋陶——晚楚文化研究、古城文化研究、皖西民俗研究及大别山经济开发研究等特色研究领域。如,中文系通过课题立项,对《淮南子》、皖西地名、近现代皖西籍作家群、皖西旅游文化和民情风俗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城环系对皖西水利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