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服务指南 校长信箱

安徽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系列报道之七:黄山学院彰显地域优势 倾力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作贡献

发布时间:2010-01-20 来源:

黄山学院地处徽州文化的发源地黄山市,这里曾经是古徽州的文化核心区,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校以来,黄山学院一直坚持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倾力为徽州文化遗产保护做贡献,在资料收集整理、学术团队建设、项目申报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成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阵地。构筑徽州文化研究与保护的平台

围绕徽州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学校先后组建了徽州文化研究所、世界遗产研究所,并于2009年成功申报了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徽州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该校十分重视徽州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团队的培养与建设,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徽州文书的抢救与保护投入100多万元,并积极从学校相关院系调整出精干的专门人才,组建徽州文化研究的学术团队,同时,从校外聘请了一批专门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为学校的兼职研究员。

图片4

黄山学院收藏的徽州文书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黄山学院已构筑起一支以黄山学院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核心,包括徽州文化研究所和世界遗产研究所在内的三大研究平台,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专兼职相结合的徽州文化研究的队伍。

在抓好教师研究队伍的同时,黄山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研究、传承和弘扬徽州文化。如该校文学院学生组建的“文化遗产调查”小组,利用暑期“三下乡”的机会,深入歙县韶坑、长标、祁门、休宁等地拜访老艺人,收集资料,对目连戏恢复抢救性演出,调研报告《祁门马山目连戏现状调查》在安徽省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黄山市目连戏现状调查》在安徽省第三届“挑战杯”中获一等奖;以“心系目连,戏起情生”为主题的创意成功入围“益暖中华,谷歌杯第一届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受到社会关注。旅游学院学生组成的“徽菜和徽州民俗调查”小组,对徽菜及徽州民俗情况进行调查,考察徽菜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充实了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图片4

黄山学院的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打造徽州文化保护精品

黄山学院将徽州文化研究、宣传和保护作为一种历史责任,成为黄山市徽州文化整理、研究和传播的主阵地。

成立于1994年的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先后收藏徽州文书近8万份、徽州族谱450余部,编辑出版了《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整理编辑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20卷;编撰出版了省高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编辑出版了国家“八五”重点图书《戴震全集》(六卷)、《徽州学概论》、《徽州历代语言学家评传》、《汪世清谈徽州文化》、《徽州学研究》年刊1—3卷。此外,获省政府“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民谣》牌匾;成功申报了多项徽州文化研究项目,其中“徽文化成因及其现代意义”获省社科院2007年度省领导圈定课题立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立项,此举将大大加快徽州生态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标志着徽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实质性阶段。

黄山学院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先后承担了“统工艺调查与综合研究”、“徽州古祠堂调查、研究及保护对策”、“安徽传统技艺类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的前期调研”、“地区传统技艺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徽州乡土文献中非遗资料研究”等省部级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 造纸与印刷》(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中造纸卷(作者樊嘉禄、张秉伦)获2006-2007年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与此同时,该中心还积极开展实地调研,先后对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猴魁制作技艺、黄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布制作技艺、黄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祁门箬坑乡源田村陈友志墓葬及祭拜方式等进行调研,获取大量珍贵的一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