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服务指南 校长信箱

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系列报道之六:安徽科技学院强化思政教育实践性 努力提高教育实效

发布时间:2009-12-25 来源:安徽教育网

多年来,安徽科技学院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逐步形成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与服务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有效提高了应用型人才思想道德素质。 强化养成实践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知识内化为行为素质

该院坚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管理。通过严格的教育和管理,促使学生把思想道德知识固化为良好习惯和文明行为。中央16号文件和省委8号文件下发后,该院针对新情况、新要求,制定和修订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学生管理规定》、《关于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和制度,为加强养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校、院两级学风督查组,长期坚持对早操、上课、晚自习等情况进行深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检查结果及时公布。制定各种奖学金制度、学业不良警示制度、严格检查考风考纪、严肃处理考试作弊等奖惩激励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形成浓厚学风。考研人数及录取率、学业优秀率逐年上升。去年,针对学风建设,进行大范围调研,召开7个座谈会。根据调研情况,制定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促进了学风建设。2008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专家对该院学风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设立文明督查岗、校园文明检查巡视、文明单位评比、美化校园三月行、青年志愿者服务、“诚信文明”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措施,引导大学生从基础做起,从日常行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着力提高文明素养。

强化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社会实践是深化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安徽科技学院在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实施了“移动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搬到社会实践中去、教育基地上去,每年都组织学生到凤阳小岗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改革开放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社会调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该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坚持,不断创新,丰富内容,特色鲜明,已连续第16年荣获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该院的主要做法,一是纳入计划,普遍参与。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学年注册。要求学生每年参加不少于一周的集中实践活动。二是依托专业,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农科专业优势,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技术难题。三是贴近时代,突出主题。把握时代脉搏,紧密联系形势,将社会实践与新农村建设、荣辱观教育、环保宣传等结合起来,一年突出一个主题,不断拓展实践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提高实践质量。该院1998年就率先开展选派大学生村官活动,已连续选拔十一批共400多名大学生村官。村官们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深入乡村,传播科技,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而且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安徽电视台“田野风”栏目以“村官的一天”为题进行专门报道。2006届毕业生杨俊森,在校时曾在凤阳县任挂职村官,去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引起很大反响。

强化关爱实践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安徽科技学院本着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的指导思想,着力通过解决好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该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占20%以上,特困生占5%左右。针对这一情况,建立了“奖、贷、助、勤、补、减”等多渠道、多形式的资助体系。近三年,共资助困难学生6000多人次,资助金额近600万元;为2578名学生办理助学贷款,金额达1000多万元;1500多人次参加勤工助学,发放劳务酬金90多万元。多次组织爱心捐助,动员全校力量关心重病或特殊困难学生。完善的资助体系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学生充分感受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增强了回报、感恩意识。近几年该院杜绝了恶意拖欠学费现象,2007、2008年连续两年,学费100%缴齐。学院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坚持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UPI面谈咨询记录档案。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心理健康宣传周、专题辅导报告、组织观看心理电影等措施,有效加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坚持心理咨询及热线值班制度,年接待咨询学生200多人,极大地减少和消除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积极培育和完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