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服务指南 校长信箱

安徽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系列报道之二:安徽师范大学加强中国诗学研究 展示安徽深厚的文化底蕴

发布时间:2009-12-09 来源:安徽教育网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组建于2000年,2001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自组建以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的成绩。加强诗学研究,推出学术精品

中心发挥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优势,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3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9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17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等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近70种。中心出版的“李商隐研究系列”,为当代唐诗研究的亮点,在新时期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中具有开创性,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资料汇编》被中华书局称为“李氏三书”,著名学者袁行霈先生称之为“传世之作”,在李商隐文献研究方面具有集大成性质。

图片4

诗学研究中心部分代表性论文

图片4

李商隐研究系列成果

刘学锴教授的《温庭筠集编年校注》、《温庭筠传论》、吴在庆教授的《杜牧集校注》等成果的先后问世,标志了该中心在中晚唐诗学研究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余恕诚教授的《唐诗风貌》在大陆和台湾印行多次,是对唐诗风貌特征作理论研究的重要著作,被指定为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一直使用至今。中心还出版了“学术丛书”及“鉴赏丛书”20余种。获国家图书奖1项、全国古籍图书整理一等奖2项;安徽省社科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安徽省图书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发挥中心优势,服务文化建设

在扎实做好基础研究、着力于提高水平的同时,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致力于弘扬安徽优秀文化传统,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近年来,该中心面向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教育文化需求,以服务地方、服务大众为目标,一方面编著服务地方和社会的图书,另一方面为各地方政府的文化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2005年,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出版了《诗情画意的安徽》。该书从有关安徽风景、名胜、古迹的诗、词、文中选取200多篇佳作,加以注释、解说、评点,配以实地拍摄的图片,合成一部精美的图书,宣传安徽的人文与自然风光,不仅给读者以丰富的、多方面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而且激发了读者热爱安徽、建设安徽之情。该书的出版发行,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省政府、省出版局有关领导给予了高度赞扬。《光明日报》刊文认为“持此一卷,北窗卧游,灯下讽诵,神驰万里,思接千载”,“为安徽旅游指南”,“为爱国主义教材……其功效非仅一端而已。”(见2007年2月13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新安晚报》也发表了书评和专题介绍。该书已经成为安徽旅游管理部门和景点对外宣传的重要资料。

中心还准备将此书译成英文出版,并与省电视台达成合作意向,准备拍摄“诗画安徽”电视片。

受人民教育出版社委托,中心余恕诚教授主编了服务中学课改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辑出版了《新时期中国诗歌研究论文集目》、“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鉴赏丛书”,其中刘学锴先生主编的《唐诗名篇鉴赏》荣获2009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的“普及读物奖”。中心兼职研究员鲍鹏山副教授被聘请为央视百家讲坛2009年度主讲人,“新安大讲堂”也曾邀请中心多位老师讲课。这些老师走出大学课堂,为经典文化的普及做出了贡献。中心还为马鞍山、宣城等地政府的文化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并承担李白、李之仪、宣城梅氏家族研究的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中心还与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签订了合作编写《皖南诗歌史》的协议,为皖南文化研究服务。

2009年,中心举办了“青春•安徽”诗文朗诵大赛,参赛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徽的地方特色,在重现安徽的历史与文化的同时,让大家回顾了中国青年的奋斗足迹,感受了当代青年的爱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