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服务指南 校长信箱

安徽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系列报道之四:以科研平台为依托 合力加强皖北文化研究 服务皖北加快崛起

发布时间:2009-12-18 来源:安徽教育网

我省皖北地区面积39214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8.1%,人口2700万,占全省的46%,在安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振兴皖北的战略决策,安徽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宿州学院等高校以科研平台为依托,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皖北文化建设,为服务皖北加快崛起提供智力支持。 搭建科研平台,合力开展皖北文化研究

为加强皖北文化研究,安徽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宿州学院发挥各自学校的学科优势,建立了搭建科研平台,开展课题研究。安徽大学成立了三曹与亳州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淮河流域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成立了安徽文献整理研究中心、淮海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阜阳师范学院成立了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农民工研究中心;宿州学院成立了“宿州书画•灵壁石研究中心”、“赛珍珠研究室”、“地方经济文化研究中心”,这些研究平台,紧紧围绕皖北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向展开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承担了大批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安徽大学先后承担了“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研究”、“南宋以来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淮河流域重大洪涝灾害和水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徽州文化与淮河流域文化比较研究”、“安徽近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淮河流域为中心”、“淮河流域人口史研究”、“淮河流域古代交通与社会发展”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发表了数百篇(部)专著和论文。如:《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淮河流域历史与文化研究》、《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中国三农问题:历史•现状•未来》、《淮河文化纵论——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淮河传》、《两淮文化》以及《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等。这些成果,系统描绘了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完整轨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为皖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参考。

2004年9月,安徽大学与《安徽日报》合作,在《安徽日报》上推出了“加强淮河研究,促进安徽发展”的系列文章;与安徽省社科联合作,在《学术界》上推出了一期“淮河文化”研究专号;在《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专辟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研究”栏目,皆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2009年初,安徽大学批准了“皖北文化建设”、“皖北形象塑造”两个重大课题,列为“211工程”三期“徽学与地域文化”建设项目。课题组先后深入阜阳、亳州以及颍上、淮南、小岗村等地,就皖北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课题组已完成近万字的《皖北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及对策建议》调查报告,并上报给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及有关厅局和市县。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致力于振兴皖学,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社科基金项目22项,并创办了《古籍研究》和地方文献研究专门刊物《安徽文献研究集刊》,《古籍研究》被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列为重点学术刊物。中心先后出版古籍整理、文献研究及相关著作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十七史疑年录》获得2008年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淮北赋》、《口子酒赋》、《煤师院赋》等系列作品,成为宣传淮北的文化名片;《江淮古茶镇》系列摄影作品在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展出,反响强烈,成为了解皖北茶文化的一个窗口。

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还拥有安徽省唯一一个古籍数字化实验室——中国古典文献数字化实验室,将重点开展安徽地方文献的数字化研究,弘扬地方历史文化。

阜阳师范学院精心凝练学科方向,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研究,开发皖西北文化旅游资源,构建皖西北特色文化产业带,着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市厅以上人文社科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15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0多项;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53部,发表学术论文2500余篇。获省部级上奖励6项。该校教师出版的《阜阳通史》、《阜阳历史文化概观》成为地方各部门研究阜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该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中心先后与阜阳市、亳州市政府签订协议,共同开展“淮河文化研究”和“欧阳修文化研究”,先后与颍上县政府和阜南县政府合作开展“管子文化研究”、“阜南县嗨剧研究”,积极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宿州学院先后承担了“农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