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服务指南 校长信箱

2008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四个新特点

发布时间:2008-11-12 来源:安徽教育网

[dvnews_page] 从日前召开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08年我省有高校毕业生19.9万人,比2007年增加1.2万人。截止8月底,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8.5%,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0.3%,本科生为87%,专科(高职)生为89%。本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达10.9万人,比2007年同期增加1.4万人,到基层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64.2%。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四个新特点: 一是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与自主创业有新举措。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安徽理工大学通过建立专项就业奖励基金、考研加10分、举办基层就业报告会等举措激励毕业生到煤矿等艰苦行业就业。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对到基层、到西部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奖励。安徽工业大学通过开展毕业生基层就业先进典型报告会、座谈会、“基层就业宣传周”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皖西学院深化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工作扎实。各高校广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通过引导学生组建创业社团,通过组织创业成功的校友现身说法,通过召开创业历程和创业经验报告会、座谈会,营造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是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业之间合作有新的切入点。各级劳动、教育、人事等部门和高校以服务毕业生就业为核心内容,积极开展市场共建、信息共享。安徽工业大学和马鞍山市政府共建了“马鞍山市安徽工业大学创业工作站”,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引导与鼓励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的实施意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安徽省人才服务中心、合肥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深入高校,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安徽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与电力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深层次联系与合作,组建校企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有力促进了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安徽新华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融入式”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实现深度合作。黄山学院毕业生在黄山市就业的毕业生由2006年的9%增加至2008年的27.9%。合肥通用职业学院、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母体办学,发展优势专业,服务地方行业经济。

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向注重内涵建设发展。当前,我省高校深化“一把手工程”内涵和实现形式,毕业生就业工作正从注重外部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建设向注重内涵建设发展。各高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培养质量,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当前,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已成为高校办学的自觉行为。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注重应用性人才培养,为地方中小型企业提供人才支持。阜阳师范学院把学生就业实践列入全校“六大”育人实践之一,有力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合肥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本科教育九学期”“3+1”培育模式的教学改革。安徽工业经济职业学院、安徽工贸职业学院注重实践教学、采取“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强化就业能力训练。安徽三联学院推行“2+1”模式,由实训过渡到就业,实训到就业转化率达到85%。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改革教学方案。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切实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按照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各高校立足本校实际,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就业指导课采取模块化教学,增强实训和模拟手段,实行情景化就业指导。安徽广播影视职业学院积极推进双师型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突出了学生的就业实践环节。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设立就业教研室,分管副院长担任教研室主任,配备了20名专兼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师。

积极推进校园就业文化建设,开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教育。2008年,各高校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主线,开展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涌现出职业规划大赛、就业创业协会、就业互助联盟等崭新的校园文化形态,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就业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价值观。安徽财经大学在毕业教育中贴近毕业生需要,组织有特色的校园活动,实现毕业生文明离校。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校园就业文化建设实招实做,激发学生进行就业能力的自我训练,就业意识的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