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服务指南 校长信箱

海南:“三段式”模式走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

发布时间:2008-04-07 来源:《中国教育报》

[dvnews_page] 海南,一个财政家底并不厚实的“小”省,2007年投在发展职业教育上的经费竟达4.6亿元,中职教师培训经费从往年的不足15万元,一下子增长到150万元。2007年全省中职学校毕业生共16338人,已走向就业岗位的有15545人,就业率高达95.2%。 这一串惊人的数字,凝聚着上至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省长罗保铭,下至各市县政府“一把手”、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全社会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共识与激情。

今天,在3.4万平方公里的琼州大地上,职业教育的春潮汹涌澎湃,给这片古时的“流放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逼上梁山”:创出“三段式”职教模式

近年来,海南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1+1+1(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中职学校+企业)”的“三段式”职教模式,即学生“一年在农村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城市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教学效果非凡。

说起这一模式的由来,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红梅笑着感叹道:“我们这是‘逼上梁山’,在没有办法的情形下闯出来的一条路!”

李红梅介绍说,前些年,海南职业教育基础相当薄弱。由于长期投入不足,不少学校只能靠收取学生杂费维持基本的教学运转,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据2007年3月份的一份调查显示,全省2/3的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达不到国家设置标准,有的学校仅有几十名学生。学校规模小,条件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让海南职业教育发展步履维艰。

如何在短时间内让海南的职业教育走上一条健康持续发展的大路呢?海南省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截优”法,重新整合省、市、县和企业的各自资源优势,发挥其所长。“三段式”把海南职业教育现有的每段的优势聚集在一起,第一年学生在市县职校打基础;第二年利用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或是省示范中职学校师资和教学设备的优势,采取“以城带乡”联合办学的方式,让学生到省城学校学技能;第三年利用省城示范中职学校与各企业单位的“人脉”优势,让农村学生顶岗实习,并由此走上就业岗位。

2007年,海南省在文昌、琼海等10个市县投入3700万元,市县配套资金1630万元,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增加学位9000个。今年,省政府将再投入2110万元,市县配套1092万元,重点支持陵水黎族自治县等6个市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今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届时,海南省16个市县(不包括海口市和三亚市)职教中心的建设将全部完成。

省编办也在职教人员配备上大开绿灯,根据在校生规模为省属中专学校重新核定编制,新增教师编制600多名,各市县教育部门还通过调配、聘用为职校增加教师近500名。

“把握市场”:课程设置紧贴“饭碗”

如何为全省91所中职学校近11万名学生“量身定做”未来发展方向,为他们奠定坚实的谋生基础,关键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要紧扣“实”字和“特”字。海南要求职业学校要紧贴市场,“育人+技能”

双管齐下,将课本“立体化”、实验室“功能化”,通过课堂和实训,让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手上永远都跑不掉的“饭碗”。

海南机电工程学校是一所“老牌”校,以机电维修和汽车维修两大专业而闻名。阿柳是该校与全省14个市县职业学校开展联合办学后从琼海农村招来的学生,在汽车维修专业学习。设备齐全的实验操作间,为他提供了实践的大舞台。毕业后他主动放弃了留在省城海口工作的机会,毅然返回农村,在家乡琼海开了一家汽车维修部,专门为农民修理汽车、拖拉机和农用收割机等。如今,200多平方米的维修车间,生意红红火火。许多农民再也不用为修车赶几十里路到城里去了。一位和阿柳同村的阿婆说:“上职校真好啊,你看我们村的阿柳都当老板了,日子愈过愈好,很多姑娘都想嫁给他呢。”

海南省工业学校虽然坐落在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市”五指山市,处于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但该校却是海南首批进入国家级重点的中专学校。一流的管理和科学灵活的课程设置,使这里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一空。校长蒋培福说:

“课程设置必须贴近就业市场,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样才能在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稳坐船头,永远踏着市场的鼓点前行。”

“以城带乡”:示范校牵手县职中

海南省共有18个市县,其中11个是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80%以上。目前,海南农村贫困人口有12.8万,低收入人口40.3万。近年来,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海南省工业学校、海南机电工程学校、海南省高级技工学校等9所国家重点中专学校,都相继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县等16个市县的职业学校开展了联